当地时间10月10日,美国海军学会网站报道,美国海军“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康涅狄格”号10月2日在南海与不明物体相撞,被迫上浮后回港维修。
“康涅狄格”号资料图,图自环球时报
仅仅过了一天,有消息称“法新社在一则报道中指出,‘中国南海养殖渔业有限公司的黄花鱼养殖箱被不明物体碰撞,造成约5万斤黄花鱼及海洋养殖产品脱逃’”。
喜欢看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有一种电影语言叫“蒙太奇”。
如果大家脑补相隔一天的两条新闻画面,就会自动产生联想,“美国现役战力最强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居然被中国养黄花鱼的网箱给撞坏了?”
到了10月12日这一天,全网开始议论“5万斤黄花鱼送美国核潜艇回家”的消息。
眼看传闻影响越来越大,也惊动了中国权威媒体。
《环球时报》在10月12日刊文称:
1、法新社以及其他外媒没有做过相关报道。
2、中国南海外海的网箱养殖黄花鱼很罕见。
3、“康涅狄格”号更有可能撞上的是人工鱼礁设施。
《环球时报》也毫不客气的指出,美国对核潜艇撞坏一事遮遮掩掩,估计是犯了低级错误难以启齿。
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10月11日就核潜艇碰撞事故曾经三问美方,其中就包括“事故会不会影响事发海域的航行安全、渔业作业”。
结合上述信息,大致可以判定,美国这艘核潜艇损坏于黄花鱼养殖箱的概率不大,但受挫于人工设施的概率很大。
但人工设施不是反潜武器,安安静静放置在水面之下,然后被武装到牙齿的美国潜艇一头撞上去,无异于一个老司机在风和日丽的大白天冲上上马路牙子撞断一根电线杆子。
这事,要是把细节说出来,得老招笑了!
《环球时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在法新社的新闻库中查询发现,法新社没有发布“南海黄花鱼养殖箱被撞”的相关新闻,其他国际主流媒体也均没有类似报道。而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天眼查”的搜索结果则显示,不存在名为“中国南海养殖渔业有限公司”的中国企业。
而中国海洋专家则在受访时表示,中国在南海的网箱一般养殖的是军曹鱼等鱼类,基本没有黄花鱼。此外,网箱一般都在内海,外海网箱非常少。
所以,核潜艇在南海撞上黄花鱼养殖箱的概率很低。
海军军事专家李杰告诉《环球时报》,美军核潜艇撞上海底沉船、水泥礁等这样的人工鱼礁设施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从技术角度来说,美国“海狼级”核潜艇在航行过程中会采用被动声呐进行水下目标识别和测向定位。被动声呐具备隐蔽性高、探测距离远等优点,是非战时状态或是日常航行中潜艇首选的水下探测方式。而一旦到了战时或是复杂海底地形环境中,潜艇就会将探测方式转为主动声呐。
所以李杰认为,这次事故的原因很可能是美军由于疏忽大意或者骄傲自大,在复杂地形环境下没能及时“切换”探测模式而酿成大祸。
而美国人干出这种“蠢事”是有很多先例的。
比如,2001年2月,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格林维尔”号在夏威夷海域就撞沉了日本“爱媛”号渔船,造成船上9人死亡。
再比如,2002年11月,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俄克拉荷马城”号在地中海西部水域同一艘商船相撞,导致潜艇的潜望镜和升降装置受损。
再再比如,2005年,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旧金山”号在全速航行时与关岛附近一座水下山峰相撞,造成一名水手死亡的。
所以美国人飙“潜艇”的历史由来已久,这一次没撞出新纪录已属万幸。
△这里是广告△
公开资料显示,“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中的“康涅狄格”号在上世纪80 年代设计。原计划建造29艘,后来只建造了3艘。
“海狼”级直到现在,仍被认为是美国海军现有武器中性能最强大的核动力攻击潜艇。也是有史以来最安静的潜艇之一,是装备最齐全的攻击潜艇。
佐证李杰猜测的消息来自于美国海军学会官网。因为该机构确信,与这艘核潜艇相撞的不是另一艘潜艇。
《环球时报》在报道中特别强调,所有在网上流传的据称是受损的“康涅狄格”号潜艇照片都是假照片,因为美国海军从未公开潜艇受损照片
但据军事专家介绍,相比网友热议的美国核潜艇撞啥撞坏了,我们更应该关心美国海军对南海海底地形地貌探测以及海洋气象水文调查。
据环球网报道,“康涅狄格”号撞击事件发生前后,美国海军“玛丽西尔斯”号海洋测量船恰好在南海海域活动。根据公开信息,“玛丽西尔斯”号于9月26日进入南海,并在南海进行大范围测量活动。10月1日至4日在海南岛以南海域活动,5日到9日,抵近越南海岸从北往南进行作业,在万安滩附近折向东北。
“玛丽西尔斯”号搭载有无人潜航器和工作艇,装备回声测深仪、海底浅层剖面仪、多普勒声学测流仪、磁力仪等多种海洋测量设备和测量工作站,可以详尽准确地探测海底地形地貌、浅层剖面、表层底质等多种战场要素。它的其中一项重要用途就是海底地形地貌探测以及海洋气象水文调查。
而环球网的另一篇文章指出,美国海军官员透露的最新消息显示,美国海军下一代攻击型核潜艇SSN(X)被称为“终极水下捕食者”,就是针对中国的。
所以,一场针对中国的“核潜艇竞赛”,或许已经打响。
截至发稿时,美国也没有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美方核潜艇事故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事故有没有造成核泄漏,破坏海洋环境?”;“事故会不会影响事发海域的航行安全、渔业作业?”这三个问题作出回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注: 如想第一时间看到北美报告最新资讯,请点击本号首页右上角,添加“星标”
作者:郭星
责任编辑:马家辉
出品:北美报告
微信ID:Canadanews